找到相关内容1880篇,用时4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宗镜录》与唯识三境

    学术丛刊》第16集)推测,玄奘此偈最初可能出现于他用梵文写的《会宗论》(已佚)一文。唯识的见分与相分,集中体现主观和客观、能之间的关系问题。唯识三境,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而作。因为印度佛教...分和相分由不同的种子产生。相分种子不随见分种子。   (三)、“第三师云:见、相二分随其应,种或同异,如龟毛兔角,相与见同种,以无自体,相分复假,不别熏种,但随见力,带同熏种。如五根,有为实体,...

    韩廷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5541496.html
  • 佛法对世间万有诸法的分类

    意识共同俱起,才能了别境界,所以,前五识又称为“各别境识”。   第六、意识:以第七末那识为依,以一切诸法为的心识。...有法,是从属于心王,与心王相应的种种复杂的精神作用。    心王与心的差异,在于取外境的方式不同,心王只取对境的总相;心则兼缘对境的总相与别相。例如当我们面对一束花的时候,心王只取花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百法|心法|心有法|色法|心不相应法|无为法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1/0921527350.html
  • 南传的五十二心

    昙摩结(叶均)  “心”,是心有法的略称,即是心的附属物。阿毗达摩摄义论第二品说:“这种心和它们相应的心是同一依,同一,而且是同时生灭的”。成唯识论卷五云:“恒依心起,与心相应,系属于...教典,略释上座部的五十二个心法,先说“通一切心”的七个“遍行心”和六个“别境心”。  (1)触──即感触。由于根境识三法的集合而称为(即根境识三法集合发生的一种感觉)。有击触的作用,因由触于...

    叶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0239729.html
  • 五位百法——佛法中对世间万有诸法的分类

    五识又称为“各别境识”。  第六、意识:以第七末那识为依,以一切诸法为的心识。意识可分为与前五识并生的“五俱意识”及单独产生的“独头意识”两种。其它识仅能现在法,只有第六意识能遍过去、现在、...  二、心  心又作心数、心有法,是从属于心王,与心王相应的种种复杂的精神作用。  心王与心的差异,在于取外境的方式不同,心王只取对境的总相;心则兼缘对境的总相与别相。例如当我们面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447521.html
  • 五位百法

    五识只是各别取各自的境界,产生单纯的感觉作用,本身并没有认识、分别对境的功用,而必须与第六意识共同俱起,才能了别境界,所以,前五识又称为“各别境识”。  第六、意识:以第七末那识为依,以一切诸法为的心识。意识可分为与前五识并生的“五俱意识”及单独产生的“独头意识”两种。其它识仅能现在法,只有第六意识能遍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一切诸法。所以,意识又称为一切境识,在八识中最为猛利敏捷,三界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447988.html
  • 弥勒菩萨与瑜伽止观——浅析《解深密经.分别瑜伽品》

    简别有漏的。“妙”是难测的意思,谓菩萨修的瑜伽道,是微妙甚深难可测度的,所以说“妙”。合此四义,名为“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”。修此瑜伽道的圣者,证得事边际境界,对此妙道,就能发起最极善巧决定之心...行影像,观察胜解,舍离心相,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,能正思择,最极思择,周遍寻思,周遍伺察,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,是名毗钵舍那。”  奢摩他成就时,影像在三摩地中清晰显现,此时已完全脱离散乱...

    刘 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2166404.html
  • 辨法法性论讲记(4)

    缘缘吗?   答:你的只是你自心变现的声相,并非我的真实声音,你只是自变自而已。比如我说一句批评的话,并未针对某人,但听众的都不同:有人认为是在批评他,是一句批评他的话语;有人认为此话与他无关,是一句无关语;如果是不懂汉语的藏人,就成了无意义的声音。所以除了以内识习气自变的相分之外并没有一个单独外在的缘缘,唯一是自变自而已。再比如一位美女,在母亲眼里是自己心爱的孩子,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辨法法性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8092232117.html
  • 金刚禅定的修行次第之我见

    修禅的益处,加强对修禅的信心。    愿心:思察禅定对自他的利益,进而发起修习的志愿。修止的加行阶段,可结合愿菩提心的阐发来进行。  正行:就是系心专注一境的行持。金刚禅定用“三密相应”的方法,以咒、印、观系心一境。  金刚禅定修止之境,分内外二种:  内:一、观身:分为二个阶段,      1)观自身与上师相应;      2)观自身与本尊相应。     二,观依身法:指观光明、细相、...

    寂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644203.html
  • 止观禅修的要点

    正见」,而不坏世俗缘起有的一切,这就是闻思慧的学习。如定心没有修成,那还只是散心分别的观察。如修止而已得到轻安,已经成就正定,就可以不碍假有的空性正见,依定修观,入于修慧阶段。那时,以无性空为而修「观察」,名『有分别影像』。观察久了,就以无性空为而修「安住」──定,名为『无分别影像』(这是不加观察的无分别)。如安住了,再修观察;这样的止观杂修,都是以无性空为的。观心纯熟时,安住,明显,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749587.html
  • 楞严经中有关静虑无色的研究

     2、上部宗派出入方式  五、分支和诸的特点   1、静虑分支解说    (1)第一静虑分支    (2)第二静虑分支    (3)第三静虑分支    (4)第四静虑分支     A实法的特点     B四静虑的特点     C分支的决定数   2、无色的解说    (1)空无边处的    (2)识无边处的    (3)无所有处的    (4)有顶的   3、得静虑无色等至...

    洛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2449656.html